07/18《遠見雜誌》「遠見華人精英論壇」專欄:內控Vs.外控

2016-07-18
《遠見雜誌》/ 遠見華人精英論壇

一年一度的大學指考剛剛落幕,想必在數不清的各個角落中,正上演著「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傳統戲碼,筆者也不禁想起多年前那個與大學窄門無緣的盛夏,追憶往事,真應了蘇大學士那句千古名言:「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真正想說的是:名落孫山絕非世界末日,就算金榜題名也難保人生從此一帆風順。箇中關鍵在於你/妳如何觀照事物,是選擇成為環境的奴隸,還是決定主宰自己的人生?

這並不是老生常談。心理學上將人格概分為兩種類型:外控型與內控型,前者傾向把事物的結果歸因於外在環境,主張「成事在人,謀事在天」;後者則傾向將結果歸因於自己控制,認為「事在人為」、「人定勝天」。

舉一個最為日常的例子:相信每個人都曾或多或少抱怨自己時運不濟,外控型的人容易怨天尤人、自覺衰神附身;內控型的人則多會反省,到底是自己的哪些不良習慣吸引衰神前來?要如何改變才能早早送(衰)神離開,甚至讓衰神永不近身。

確實,人無法掌控生命中每一件事,也難以讓每一個夢想都如願以償,但與其事事埋天怨地,讓自己活在自嗟自嘆的無間地獄中,不如學著控制心情、掌握喜怒哀樂,避免讓負面情緒無限蔓延,甚至進一步強化自身技能,擴大「操之在我」的範圍,日子才有機會可以隨心所欲。

這種說法很抽象嗎?讓我們透過一些成功案例加以印證。上個月,筆者所服務的公司特地邀請著名身障發明家-劉大潭教授前來演講,以其自身經驗向同仁們說明「先求內控心態,提高應變能力,延伸可控範圍」的重要性。

劉教授幼時不慎被施打過期預防針,導致雙腿嚴重萎縮,只能以爬行方式前進,家人雖然萬般呵護,卻仍擋不住外人譏諷,促使他決定要靠自己的力量活出一片天地,並立志在30歲前要完成「自食其力、結婚生子、取得大學文憑」三大人生目標。為了實踐願望,年輕的劉大潭選擇進入技職體系學習一技之長,從儀表科到機械製圖,自嘲「時間很多,不知不覺就讀了很多書」的他,從小到大都以全校第一名的極優異成績畢業。

在校表現突出的劉大潭,畢業後求職還是吃盡苦頭,在超過兩百次閉門羹之後,總算有人願意試用他,欣喜若狂的劉大潭以認真工作、不計酬勞、加倍努力的方式,終於獲得老闆賞識,由一枚小螺絲釘一路升到研發部經理,不僅成為全工廠年薪最高的員工,也如願在30歲前達成人生目標。

喜歡研究發明的他,後來決定自行創業,不斷開發出實用高效的創新器具,例如全球都在使用的高空緩降機、讓游泳池可以一整年不用換水的微電腦控制通閥、成為許多科技業者廠房標準配備的耐高溫氣密閥等,歷年來更是得獎無數,包括日內瓦和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牌、國科會十大傑出科技人才獎、全國發明展金頭腦獎等。綜觀劉大潭教授的奮鬥歷程,儼然正是一齣徹底發揮「內控型」特質的人生成功記。

易言之,失敗並不可怕、殘缺也不是問題,只要我們持續訓練自己的心態與能力,有效降低不可控變數、積極擴大可控範圍(外控→內控),終會迎來改變世界、成就自我的時刻。如果,你/妳恰巧正遭遇了什麼倒楣事,或是剛好也在忿忿不平,不如先試著想想自己可以改變些什麼吧!

(本文同步刊載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