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工商時報》專欄:振興經濟之不急之務

2016-08-25
工商時報/A06版/政經八百

 

振興經濟之不急之務
台灣史上最長的出口連17黑好不容易在七月份由黑翻紅,景氣對策信號也從象徵景氣衰退的連十藍,緩步回升到第三顆黃藍燈(景氣有衰退之虞),顯示國內經濟漸有脫離谷底之勢,只是這復甦火苗依舊虛弱,仍有待細心呵護、適時多添柴火,才有機會恢復昔日的生氣勃勃、活力盎然。
日前筆者應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之邀,參與「台灣競爭力高峰會」,以「振興經濟的不急之務」為題發表演說,故利用機會摘其精要與讀者分享。想必許多人一看到這個題目,心裡不免會浮上一個大問號,「今年經濟眼見保一恐無望,還談什麼『不急之務』?」事實上,很多事看似不急,其實才是真正最有效率、最該全力投入的當務之急。
傳統上討論經濟成長無非從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進步等生產要素著手,政策工具則包含財政與貨幣政策兩大類,但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國有多少熟稔學理的經濟學家、政府大員,絞盡腦汁仍無法讓景氣振衰起敝,這表示在現實社會中,一定有某個環節出了差錯、或說與學術模型不符,以致於經過無數實證研究確認的各種振興經濟方案,在這一回的低迷市況中無法發揮明顯效果。
依筆者淺見,這個失靈環節或許是「信任」。正如全球暢銷作家小史帝芬‧科維在其著作「高效信任力」(The Speed of Trust)一書中強調,信任可以讓人在每一個層面提高品德、能力與信用,成功建立個人成就與領導力。若能從個人開始,延伸到人際往來、擴大到組織、進入市場關係,最後就可以涵蓋全球社會,當信任提高時,速度也會變快,成本則能大幅降低。反之,將耗費大量資源與成本用以確認、檢核與管考,經濟成長自然難有亮眼表現。
可是,「信任」這件事說起來抽象,做起來更是不著邊際,一個人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比較容易,但企業對個人、企業對企業、政府對企業、政府對不同族群、政府對政府…,許許多多的組織與群體之間又該如何建立信任?筆者認為,「企業倫理」是建立群體信任的最佳途徑。
所謂「企業倫理」是以企業為主體,針對各利害關係人,從事合宜行為、建立適當關係,藉以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然而,什麼是「合宜行為」?什麼又是「適當關係」?以筆者所服務的公司為例,我們的主要利害關係人計有客戶、同仁、股東、社會/社區與環境,我們從事合宜行為、建立適當關係的基本原則,正是我們一路走來堅持不變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先義後利、正向思考。
透過「以人為本」的設身處地,才能真正理解對方立場、滿足對方需求、為對方解決問題;過程中不免會遭遇損及自身利益的內心掙扎,但若把時間拉長來看,捨短利求長利無疑是最好的永續心法,某種程度就是「先義後利」的具體實踐;又或許會有懷疑自己是否該堅持下去的時候,此時就需要人生永遠有希望、總是可以更努力的「正向思考」,來鼓舞自己、為自己打氣,堅定朝向目標大步邁進。
很幸運,我們透過企業倫理的實踐歷程,一步一腳印建立起與各利害關係人間的深厚信任,從而提升組織生產力與整體效率,也因此從一間店、兩個人,直到今時今日的企業規模。如果能將企業倫理推廣到社會每一個角落,建立起高度堅實的群體互信,或許就有機會重啟台灣經濟成長的根本動能,有效提升台灣下一世代的多元競爭力。
「透過企業倫理建立信任,經由信任提升生產力與效率,進而帶動經濟成長,最後裨益國家競爭力」,這是筆者以為振興經濟的最佳策略,也希望藉此拋磚引玉,歡迎有志之士連袂為台灣的未來、發展與希望出謀劃策、貢獻己力。
(工商時報)

 

台灣史上最長的出口連17黑好不容易在七月份由黑翻紅,景氣對策信號也從象徵景氣衰退的連十藍,緩步回升到第三顆黃藍燈(景氣有衰退之虞),顯示國內經濟漸有脫離谷底之勢,只是這復甦火苗依舊虛弱,仍有待細心呵護、適時多添柴火,才有機會恢復昔日的生氣勃勃、活力盎然。

日前筆者應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之邀,參與「台灣競爭力高峰會」,以「振興經濟的不急之務」為題發表演說,故利用機會摘其精要與讀者分享。想必許多人一看到這個題目,心裡不免會浮上一個大問號,「今年經濟眼見保一恐無望,還談什麼『不急之務』?」事實上,很多事看似不急,其實才是真正最有效率、最該全力投入的當務之急。

傳統上討論經濟成長無非從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進步等生產要素著手,政策工具則包含財政與貨幣政策兩大類,但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國有多少熟稔學理的經濟學家、政府大員,絞盡腦汁仍無法讓景氣振衰起敝,這表示在現實社會中,一定有某個環節出了差錯、或說與學術模型不符,以致於經過無數實證研究確認的各種振興經濟方案,在這一回的低迷市況中無法發揮明顯效果。

依筆者淺見,這個失靈環節或許是「信任」。正如全球暢銷作家小史帝芬‧科維在其著作「高效信任力」(The Speed of Trust)一書中強調,信任可以讓人在每一個層面提高品德、能力與信用,成功建立個人成就與領導力。若能從個人開始,延伸到人際往來、擴大到組織、進入市場關係,最後就可以涵蓋全球社會,當信任提高時,速度也會變快,成本則能大幅降低。反之,將耗費大量資源與成本用以確認、檢核與管考,經濟成長自然難有亮眼表現。

可是,「信任」這件事說起來抽象,做起來更是不著邊際,一個人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比較容易,但企業對個人、企業對企業、政府對企業、政府對不同族群、政府對政府…,許許多多的組織與群體之間又該如何建立信任?筆者認為,「企業倫理」是建立群體信任的最佳途徑。

所謂「企業倫理」是以企業為主體,針對各利害關係人,從事合宜行為、建立適當關係,藉以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然而,什麼是「合宜行為」?什麼又是「適當關係」?以筆者所服務的公司為例,我們的主要利害關係人計有客戶、同仁、股東、社會/社區與環境,我們從事合宜行為、建立適當關係的基本原則,正是我們一路走來堅持不變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先義後利、正向思考。

透過「以人為本」的設身處地,才能真正理解對方立場、滿足對方需求、為對方解決問題;過程中不免會遭遇損及自身利益的內心掙扎,但若把時間拉長來看,捨短利求長利無疑是最好的永續心法,某種程度就是「先義後利」的具體實踐;又或許會有懷疑自己是否該堅持下去的時候,此時就需要人生永遠有希望、總是可以更努力的「正向思考」,來鼓舞自己、為自己打氣,堅定朝向目標大步邁進。

很幸運,我們透過企業倫理的實踐歷程,一步一腳印建立起與各利害關係人間的深厚信任,從而提升組織生產力與整體效率,也因此從一間店、兩個人,直到今時今日的企業規模。如果能將企業倫理推廣到社會每一個角落,建立起高度堅實的群體互信,或許就有機會重啟台灣經濟成長的根本動能,有效提升台灣下一世代的多元競爭力。

「透過企業倫理建立信任,經由信任提升生產力與效率,進而帶動經濟成長,最後裨益國家競爭力」,這是筆者以為振興經濟的最佳策略,也希望藉此拋磚引玉,歡迎有志之士連袂為台灣的未來、發展與希望出謀劃策、貢獻己力。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