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經濟日報》專欄:政策不確定性愈少愈好

2016-12-02
經濟日報/A04版/名家觀點

時序進入歲末,又到了除舊布新的時刻,相信各位讀者已陸續展開新舊交替的計畫與安排;企業也是如此,每年第4季是一年中的忙碌顛峰,不僅既有專案要收尾總結、盤點成果,更要同步籌備新年度的藍圖與預算。今年更是忙亂交錯,因年底無端多出兩天國定假日,影響原定進度與會議,平白增添不少溝通成本與不效率。

有關勞工休假的勞基法修正草案,目前已完成立法院委員會初審程序,但相關爭議條文包括一例一休、特休假增加及吹哨者條款等,卻仍決議保留協商,執政黨表示希望能在年底前三讀,明年起正式實施生效。不論最後結果是「一例一休」、「一例一假」,甚至是「兩例」或其他,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儘速塵埃落定、消弭不確定性,也才能據此擬妥因應措施。
或許有人說,討論時間會拖得這麼久,肯定是事涉敏感、爭議重大,所以必須審慎進行、妥善規劃,取得大多數人的諒解與共識;更何況,這大半年時間中歷經了政黨輪替,最終版本遲不出爐,也算是情有可原。
但所謂的「政策穩定(或說延續性)」不正是一個現代國家競爭力的根本基礎?如果我們希望企業可以永續經營,徹底負起與利害關係人共生共榮的社會責任,自然就必須將不確定性降至最低,建立一個足讓企業永續經營的良好環境。
這也是為何跨國企業總部多會落在先進國家,而非低度開發國家的最主要原因。因為前者可以提供全體人民認同的公平制度和遊戲規則,雖然一切可能還是有風險,但不確定性可減到最低。反之,後者多半連人民的身家財產都朝不保夕,更別提建立穩定的系統性制度與基本規則,而這種投資環境顯然不會受到企業青睞。
「風險」與「不確定性」是兩件事嗎?是的。所謂「風險」是指事件結果雖然未知,但人們可以透過歷史經驗與邏輯判斷等方式,了解並計算事件最終結果的各種可能性。最常見的例子是投資股票,我們不知道某支股票的未來走勢,但可以透過該公司的經營理念、企業文化、營運績效等面向,決定是否加碼或清空/長期持有或短期操作。
簡言之,風險可以被量化,人們也可以預應,不僅能夠防止自己受到風險損害,從而把風險變成確定性,甚至可以管理風險,使其成為肯定投資人與企業家冒險、創新、努力的合理報酬來源之一。
而「不確定性」則是指完全無法預料,猶如晴天霹靂一般的意外事件,同樣以股票投資為例,如果該公司無預警爆發內線交易,股價無量下跌、甚至被迫下市,就是一種典型的不確定性。現實世界中,不確定性通常很少發生,因為人們會隨著時間、經驗、智慧的累積,將各種可能性納入考慮以規劃各種應變之道。
簡言之,不確定性不可量化,無法提前防範,只能認賠承受,對絕大多數的正常企業與組織來說,壓根不希望不確定性存在,因為無從計算投資風險和相關成本。
由此觀之,似乎可以理解為何近年來台灣愈來愈不吸引人。如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最新報告中,有關「法規鼓勵外人直接投資程度」一項,台灣排名由第50名大幅滑落至第87名。而在另一項國際評比-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世界競爭力」最新報告中,台灣最難吸引外人投資的三個關鍵,則分別為政府效能、稅制競爭力和法制環境。
但願,台灣社會的不確定性可以愈來愈少。

時序進入歲末,又到了除舊布新的時刻,相信各位讀者已陸續展開新舊交替的計畫與安排;企業也是如此,每年第4季是一年中的忙碌顛峰,不僅既有專案要收尾總結、盤點成果,更要同步籌備新年度的藍圖與預算。今年更是忙亂交錯,因年底無端多出兩天國定假日,影響原定進度與會議,平白增添不少溝通成本與不效率。

有關勞工休假的勞基法修正草案,目前已完成立法院委員會初審程序,但相關爭議條文包括一例一休、特休假增加及吹哨者條款等,卻仍決議保留協商,執政黨表示希望能在年底前三讀,明年起正式實施生效。不論最後結果是「一例一休」、「一例一假」,甚至是「兩例」或其他,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儘速塵埃落定、消弭不確定性,也才能據此擬妥因應措施。

或許有人說,討論時間會拖得這麼久,肯定是事涉敏感、爭議重大,所以必須審慎進行、妥善規劃,取得大多數人的諒解與共識;更何況,這大半年時間中歷經了政黨輪替,最終版本遲不出爐,也算是情有可原。

但所謂的「政策穩定(或說延續性)」不正是一個現代國家競爭力的根本基礎?如果我們希望企業可以永續經營,徹底負起與利害關係人共生共榮的社會責任,自然就必須將不確定性降至最低,建立一個足讓企業永續經營的良好環境。

這也是為何跨國企業總部多會落在先進國家,而非低度開發國家的最主要原因。因為前者可以提供全體人民認同的公平制度和遊戲規則,雖然一切可能還是有風險,但不確定性可減到最低。反之,後者多半連人民的身家財產都朝不保夕,更別提建立穩定的系統性制度與基本規則,而這種投資環境顯然不會受到企業青睞。

「風險」與「不確定性」是兩件事嗎?是的。所謂「風險」是指事件結果雖然未知,但人們可以透過歷史經驗與邏輯判斷等方式,了解並計算事件最終結果的各種可能性。最常見的例子是投資股票,我們不知道某支股票的未來走勢,但可以透過該公司的經營理念、企業文化、營運績效等面向,決定是否加碼或清空/長期持有或短期操作。

簡言之,風險可以被量化,人們也可以預應,不僅能夠防止自己受到風險損害,從而把風險變成確定性,甚至可以管理風險,使其成為肯定投資人與企業家冒險、創新、努力的合理報酬來源之一。

而「不確定性」則是指完全無法預料,猶如晴天霹靂一般的意外事件,同樣以股票投資為例,如果該公司無預警爆發內線交易,股價無量下跌、甚至被迫下市,就是一種典型的不確定性。現實世界中,不確定性通常很少發生,因為人們會隨著時間、經驗、智慧的累積,將各種可能性納入考慮以規劃各種應變之道。

簡言之,不確定性不可量化,無法提前防範,只能認賠承受,對絕大多數的正常企業與組織來說,壓根不希望不確定性存在,因為無從計算投資風險和相關成本。

由此觀之,似乎可以理解為何近年來台灣愈來愈不吸引人。如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最新報告中,有關「法規鼓勵外人直接投資程度」一項,台灣排名由第50名大幅滑落至第87名。而在另一項國際評比-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世界競爭力」最新報告中,台灣最難吸引外人投資的三個關鍵,則分別為政府效能、稅制競爭力和法制環境。

但願,台灣社會的不確定性可以愈來愈少。(作者是信義房屋董事長)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