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工商時報》專欄:穿上他人的鞋子想一想

2017-04-28
工商時報/A06版/政經八百

月前,內政部公布台灣「老化指數」(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14歲以下幼年人口的比率)於今年2月正式破百,表示台灣老人人數正式(也是首度)超越幼年人口,高齡+少子的國安危機全面降臨!

「高齡」屬正常生理變化,「英雄見白頭、美人嘆遲暮」,生老病死自古皆然,時人可以努力的方向,不外乎身心均衡照護+健全相關產業發展,希望能許你、我一個自在老後。
但「少子」這件事,並不是政府一聲令下,年輕人就願挺槍上陣、勇往直前,積極「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一個新生命的到來,除了初始的滿心喜悅之外,隨即而來的真相是-既有生活的天翻地覆。
生孩子不難,如何妥善教養才是天下父母們所面臨的最大難題,舉凡經濟支持、托育後援、教養規畫…,乃至於職場工作的重新安排、親子友善的社會文化等,都是決定準父母們是否生養子女/決定子女數量的關鍵因素。
為此,衛福部於本月上旬宣布成立「少子化辦公室」,專職負責盤點並統合其轄下資源,以期盡速提出有關少子化之積極對策。姑且不論該辦公室層級是否偏低、人力是否充足、所提政策是否真能奏效,單是衛福部的勇於任事,願意承擔解決問題,就值得國人為他們喝一聲采,筆者也利用機會分享一些實務經驗與心得。
和全台多數企業一樣,筆者所服務的公司將「生育津貼」視為員工福利的一環,凡是於在職期間生養第二胎以上的同仁(始於2013年),即可獲得每胎新台幣12萬元/年的補助,單胎獎勵金額目前是全台最高水準。
實施的第一年,申請人數相較於往年(新生兒人數)不算特別多,筆者個人猜想可能的原因是,同仁還處於觀望時期,仍在琢磨著這獎勵政策可以持續多久;後來,公司各部門陸續訂出相關辦法,例如同仁生產前後季度不列入績效考核範圍、鼓勵申請育嬰留停同仁回歸職場、開放同仁視需要申請彈性工時、提供全台特約托育服務機構名單…等,第二年起申請人數開始變多。
起初,也會聽聞某某主管公然對同仁說:「…今年適逢妳請產假,所以考績部分就請妳多擔待…」,或是「…今年要請你在某同仁產假期間大力協助,會在年終考績好好補償你…」;有趣的是,實施幾年下來,類似的聲音變少了,申請彈性工時的人變多了、育嬰留停同仁陸續申請復職…,生育津貼的發放人數在第三年衝上高峰,累計4年來共催生出近900名信義寶寶,以一個在台同仁不到5,000人的企業來說,成效可謂斐然。
根據筆者觀察,這種種改變可能源自於一種工作氛圍與企業文化的潛移默化。上文所提的主管說法實屬稀鬆平常,或許連同仁們自己也覺得理所當然,但長此以往,就很有可能形成阻礙女性同仁生養子女的無形障礙。
但,只要有一位懷孕同仁深刻體會公司/同事的善意,在精神與體力可以容許的範圍之內,認真完成工作、減少麻煩他人,甚至預先安排自己產假期間的相關工作進度,或是提高自己在工作期間的產能與效率;也許就會有愈來愈多人跟進仿效,就會有愈來愈多代班同事不覺得多拿點年終獎金是他應得的,就會有愈來愈多主管不會因為同仁請產假就給出較低的考績。
投石入湖,就算激不起千層浪,也能泛出一圈圈止不住的漣漪。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那句西方俗諺(put on one’s shoes)一樣「穿上他人的鞋子想一想」,或許就能改變自己、改變他人、改變世界。
謹以筆者親身觀察與感想拋磚引玉,期待台灣島上每一個人正視並攜手因應少子化危機,「錢」只能有短期效果,真正需要改變與營造的,是人心與文化。

「高齡」屬正常生理變化,「英雄見白頭、美人嘆遲暮」,生老病死自古皆然,時人可以努力的方向,不外乎身心均衡照護+健全相關產業發展,希望能許你、我一個自在老後。但「少子」這件事,並不是政府一聲令下,年輕人就願挺槍上陣、勇往直前,積極「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一個新生命的到來,除了初始的滿心喜悅之外,隨即而來的真相是-既有生活的天翻地覆。

生孩子不難,如何妥善教養才是天下父母們所面臨的最大難題,舉凡經濟支持、托育後援、教養規畫…,乃至於職場工作的重新安排、親子友善的社會文化等,都是決定準父母們是否生養子女/決定子女數量的關鍵因素。

為此,衛福部於本月上旬宣布成立「少子化辦公室」,專職負責盤點並統合其轄下資源,以期盡速提出有關少子化之積極對策。姑且不論該辦公室層級是否偏低、人力是否充足、所提政策是否真能奏效,單是衛福部的勇於任事,願意承擔解決問題,就值得國人為他們喝一聲采,筆者也利用機會分享一些實務經驗與心得。
和全台多數企業一樣,筆者所服務的公司將「生育津貼」視為員工福利的一環,凡是於在職期間生養第二胎以上的同仁(始於2013年),即可獲得每胎新台幣12萬元/年的補助,單胎獎勵金額目前是全台最高水準。

實施的第一年,申請人數相較於往年(新生兒人數)不算特別多,筆者個人猜想可能的原因是,同仁還處於觀望時期,仍在琢磨著這獎勵政策可以持續多久;後來,公司各部門陸續訂出相關辦法,例如同仁生產前後季度不列入績效考核範圍、鼓勵申請育嬰留停同仁回歸職場、開放同仁視需要申請彈性工時、提供全台特約托育服務機構名單…等,第二年起申請人數開始變多。

起初,也會聽聞某某主管公然對同仁說:「…今年適逢妳請產假,所以考績部分就請妳多擔待…」,或是「…今年要請你在某同仁產假期間大力協助,會在年終考績好好補償你…」;有趣的是,實施幾年下來,類似的聲音變少了,申請彈性工時的人變多了、育嬰留停同仁陸續申請復職…,生育津貼的發放人數在第三年衝上高峰,累計4年來共催生出近900名信義寶寶,以一個在台同仁不到5,000人的企業來說,成效可謂斐然。

根據筆者觀察,這種種改變可能源自於一種工作氛圍與企業文化的潛移默化。上文所提的主管說法實屬稀鬆平常,或許連同仁們自己也覺得理所當然,但長此以往,就很有可能形成阻礙女性同仁生養子女的無形障礙。

但,只要有一位懷孕同仁深刻體會公司/同事的善意,在精神與體力可以容許的範圍之內,認真完成工作、減少麻煩他人,甚至預先安排自己產假期間的相關工作進度,或是提高自己在工作期間的產能與效率;也許就會有愈來愈多人跟進仿效,就會有愈來愈多代班同事不覺得多拿點年終獎金是他應得的,就會有愈來愈多主管不會因為同仁請產假就給出較低的考績。

投石入湖,就算激不起千層浪,也能泛出一圈圈止不住的漣漪。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那句西方俗諺(put on one’s shoes)一樣「穿上他人的鞋子想一想」,或許就能改變自己、改變他人、改變世界。

謹以筆者親身觀察與感想拋磚引玉,期待台灣島上每一個人正視並攜手因應少子化危機,「錢」只能有短期效果,真正需要改變與營造的,是人心與文化。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