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鐵鏽帶」選民的不滿與怨懟,唐納.川普(Donald Trump)順利坐上美國第45任總統的大位,上任後隨即高舉「美國優先」的大旗,公開宣布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議」(TPP)、退出「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全球招商增加美國人就業機會(富士康在威斯康辛州設廠投資300億美元)等,無一不是希望實現其競選口號——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不過,這種「獨善其身」、甚至是「以鄰為壑」的施政邏輯,已明顯使得川普難以有效運作其總統職權。許多競選主張如對中國、墨西哥祭出高到嚇人的報復稅率、宣布特定國家為匯率操縱國、針對部分穆斯林國家採取入境與旅遊禁令,還有最新喊停的進出口貿易障礙——邊境稅等,在在都處於「只聞樓梯響」的階段。
Why?美國是世界首強,美國總統更是位居全球權力顛峰,怎麼會有連美國總統力有未逮的承諾?原因很簡單,川普當局所信仰的「美國優先」,其實是一個無法成真的海市蜃樓。
所謂「美國優先」的邏輯很清楚:因為我是美國總統,所以我只管我美國人要有工作機會,只在乎我美國人的身家安全,只關心我美國人的幸福快樂,其他國家興衰及民眾福祉與我何干。但,若我們仔細想想,一個國家真能遺世獨立,全然不顧其他民族?如果每個國家都主張「不管他人死活」的排外思惟,今時今日的人類文明會是什麼模樣?
各國相互依存 美國豈能置身事外
經過20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洗禮,相信多數世人都能理解:由於各國的優劣勢大不相同,藉由合作分工的比較利益追求各自最大效用,協同貿易伙伴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雙贏局面,是全球化體系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劃時代貢獻,也是孤立主義/保護主義無法徹底實現的根本原因;而美國之所以能躍居全球首強,很大程度是透過主導世界秩序、分配各國角色的重建過程,進而取得睥睨群雄的國際地位。
更何況,眼下地球村的全球化程度早已遠勝於20世紀初,各國貿易物流、人流、金流等的緊密連結,實已走到盤根錯節、難分你我的境界,這也是為何我們總看到川普施政的左支右絀,因為他的中心思想——美國優先——並不見容於當世,或說沒有任何實踐可能。
或許,另一種更具包容性的「美國優先」概念,才是川普施政漸入佳境的全新契機;一種因為希望美國明天會更好,所以善待每一個國際伙伴,以謀求日後的相互應援與共生共榮;進一步發揚美國既有海納百川的傳統與氣度,吸納全世界的頂尖企業與優秀人才,以維繫美國強盛國力於不墜;甚至主動襄助落後國家或地區,重塑一個「強而不欺、威而不霸」的美國形象。此理,舉世皆然!
(本文同步刊載於遠見雜誌3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