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北半球,毫無疑問改寫了史上最火熱的仲夏夜紀錄,位處溫帶的日本連日創下超越攝氏40度的高溫,比亞熱帶的台灣還要高上幾度;同樣處於高緯度區的歐洲國家處境差不多艱難,希臘、葡萄牙、英國、德國、挪威、瑞典…多國傳出野火肆虐;就連北極圈內的溫度也多次飆破攝氏30度,這是偶一發生的異常現象?還是將成為你、我的生活日常?
以這種態勢發展下去,人類想必是「回不去」以往相對正常的氣候變化循環,更糟的是,極端天氣的負面效應遠比我們想像中的既深且遠…。
最顯而易見的是農業,難以預測的洪水、乾旱、蟲害甚至是疾病,都會使得農產品產量陷入不穩定狀態、進而衝擊糧食供應;製造業與營造業的從業人員,無疑也會受到極端溫度影響明顯降低勞動生產力;服務業最在乎的消費人潮╱意願自然也可能因為氣溫酷熱或嚴寒而大幅減少;更遑論野火、雷擊、颱風…等各種重大天災所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與消耗。
然而,危機就是轉機。從企業角度出發,「只要找到客戶痛點,任何時機都是好時機」!既然氣候變遷對民眾的食、衣、住、行、育、樂造成困擾,而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為消費者解決問題,所以如何減緩氣候變遷對於經濟與社會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理所當然成為全球企業的共通語言,並據此設計提供各種富含包容性(inclusiveness)的全新財貨與服務,同步呼應聯合國自2016年起所重新設定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由此觀之,「永續」其實是一盤好生意!
只是,由於每家企業的投入領域、專精術業、資源分配各不相同,勢將無法同時滿足這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下含169個細項目標與230個指標),具體實踐方法通常會從辨識與自身業務相關的重要利害關係人開始,透過與利害關係人的頻繁對話與有效收斂,決定自身需要優先回應的永續發展目標,並著手設定量化目標,納入企業營運的策略╱創新╱產品開發流程。
不過,即便各企業的營運範疇南轅北轍,在滿足永續發展目標、實踐企業社會責任方面,肯定會擁有一項共通的核心原則-包容性-調和並兼顧各重要利害關係人權益,操作底線是所有面向的「不犧牲」,藉以營造經濟、社會、環境的多贏局面、共生共榮。
在台灣,已經有許多企業先行者,如台積電、台達電、玉山金等企業社會責任資優生,更有不少來自產官學各界的研究結果,如證券交易所的「公司治理100指數」、天下雜誌的「天下CSR指數」、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與台北大學商學院合作編製的「台灣永續價值指數」等,清一色都指出重視永續發展目標、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其長期營運表現遠優於台股大盤,充分證明義利當然可以雙成!
筆者所服務的公司,榮幸也列入上述各項指數之中,因此有機會在八月下旬,參與台灣「永續發展目標聯盟」的成立,並應邀擔任首屆常務委員,盼與其他各界先進協力匯集產、官、學、研的所有能量,以台灣經驗在國際舞台上拋磚引玉,啟動永續發展目標的「亞洲共學」機制。
台灣,其實有著成為落實永續發展目標亞洲領頭羊的極佳潛力,台灣社會的兼容並蓄、多元包容,在亞洲國家中稱得上是數一數二。
更何況我們對於一對一的倫理關係(如父子、夫妻、朋友等)存在普遍理解,若能系統性擴充至一對多的倫理關係,以企業為主體妥善對待各利害關係人,自然能順理成章滿足各企業所設定的優先回應永續發展目標、徹底落實企業社會責任,這或許是我們在詭譎多變、敵我難分的國際場域中,值得積極著墨並期待有成的一條台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