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遠見華人 菁英論壇》銀髮族是邁向韌性社會的關鍵,也是最大潛力!

2022-01-26
《遠見華人》/菁英論壇

resilience」,原指物體受力之後恢復原狀的彈力,亦可延伸為人們受挫之後的恢復能力,比較雅致的中文翻譯是「韌性」。 

1973年,知名加拿大生態學者克勞福德.霍林(Crawford Holling)首度將「resilience」概念應用在自然生態系統之中,用來描述生態系統遭遇(自然或人為)干擾後,能否成功抵抗干擾、或是迅速自我修復的能力;當然,類似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在社會層面,結合心理學與生態學來強調人類社會擾動後重組的過程與演進。

三年後進入超高齡社會 

台灣社會的擾動很多,近期人口結構的顯著變化便可視為重要擾動之一:出生人數連續兩年低於死亡人數,而且看不到止跌跡象;目前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6%(高齡社會),預估三年後(2025)將進入65歲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0%的「超高齡社會」。

銀髮族持續貢獻社會,是邁向韌性社會的關鍵之一 

這樣的劇烈轉變勢將重塑社會整體樣貌,從前習以為常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肯定需要與時俱進以符合未來生活型態;特別是隨著現代醫療水準進步與養生保健觀念普及,集處世智慧與人生經驗於一身的銀髮族,其活力與體能很多時候並不亞於年輕人,如何開發並引導這些長輩們持續貢獻社會,或許是我們穩健邁向韌性社會的關鍵元素之一。

引導長輩持續貢獻是邁向韌性社會的關鍵,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shutterstock圖/引導長輩持續貢獻是邁向韌性社會的關鍵,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也因此,筆者所服務的企業在2015年成立了「信義公益基金會」,集中關注於高齡長輩的長期關懷與扶持;希望可以集眾智、合眾力,協助銀髮族活出健康、元氣與夢想,並試圖串連跨界合作的世代共好,讓台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找到生命的價值與尊嚴,實踐幸福到老的自在人生。

奠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們自2016年起推出「共好行動徵選」,希望帶動多元又有創意的「銀領風潮」。

關注百年大疫對長者的負面衝擊 

2021年最新的首獎得主是由來自桃園的「吉紅照顧本屋」團隊,結合自身護理專業與多年社區高齡照護經驗,在後疫情時代推出「溪望連線好照咖」計畫,試圖緩解百年大疫對長者帶來的身心負面衝擊,比照偏鄉學童的數位學伴方式,運用科技與通訊軟體工具,打造跨地區數位團隊,支持長輩改善身體狀況、回復自主能力,並成為家庭照護者的堅實社群後援,有效發揮在地熟齡保健的社會影響力。

還有「銀福獎」兩位得主,一位是來自花蓮的鄭有金,分享他為自己加油打氣、克服身心障礙的大無畏熱情,完成幾年前因病中斷的環島之旅,鼓勵所有人都可以「因為愛而無礙,成功拼湊人生夢想」。

另一位則是超過70歲的柯仁愛,已經連續三年提案並獲獎,老當益壯的她善用自身採訪撰文專長,為同輩製作「生命故事書」,系統化爬梳受訪者人生痕跡所留下的雪泥鴻爪,不僅可以轉化為受訪者日後的「照護履歷表」,也能為社會保存在地庶民文化演進的珍貴剪影。

高齡社會是生命智慧的聚寶盆,具有潛力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按這邏輯推敲下去,「(超)高齡社會」,合該是生命智慧的聚寶盆,也該是韌性社會發展的最大潛力,誠摯邀請所有人為打造「韌性台灣」一起努力。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