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工商時報 名家評論》氣候變遷 沒有人是局外人

2022-05-06
《工商時報》/名家評論

每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一年比一年熱鬧,響應綠色新生活的企業組織與公民團體愈來愈多,正應了那句「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流行語,以地球為家的所有物種都是生命共同體。

4月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報告指出,希望在本世紀末(2100年)限制地球升溫1.5度C的氣候行動,目前正瀕臨宣告失敗的邊緣,升溫幅度甚至有可能超過3度C,導致前所未見的熱浪、巨型風暴、大規模水資源短缺,及數以萬計的動植物滅絕。 

IPCC創設於1988年,目的是希望提供有關氣候變化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認知狀況、氣候變化原因、潛在影響和應對策略的綜合評估。最近的這一份報告完整說明了:氣候變遷的原因(各種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變化)、後果(人類社會與生態系統的調適能力與限制)和解決方案(2050年前快速減排所須的各種路徑)。 

報告中不僅列出一長串違背氣候承諾的黑名單(包含國家與企業),更首度將目光投向一般消費大眾,呼籲所有人改變行為與生活方式,以及時挽救不可逆的悲劇發生(It’s now or never.)。如果可以在2050年前讓所有產業的能源需求下降,也許就能減少40%~70%的溫室氣體排放,其效果遠遠好過各國一直以來空有承諾、實踐不足的減排計畫。 

這事,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積少可以成多、滴水遲早穿石。近年來,我們可以發現自行攜帶環保餐具、隨身水壺的人愈來愈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是騎單車在城市裡穿梭的人也不在少數;投入友善環境、解決社會問題的新創事業一家接著一家開張;再加上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推波助瀾,「企業社會責任」(CSR)、「環境-社會-治理」(ESG)、「永續」(Sustainability)成為各大企業、甚至是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 

以筆者服務的公司為例,我們向來希望可以公平對待各利害關係人,從創業初期的三大利害關係人-客戶、同仁與股東,到後期納入社會/區、環境與供應商,透過兼顧重要利害關係人權益的方式,讓世界因為有我們的存在而愈來愈好。 

也因此,從2010年到2020年,雖然我們的營運據點與員工人數雙雙增加近五成,但同時期的每人平均用電碳排量則是減少超過五成;幾年前開始盤點服務碳足跡,2020年的每筆服務碳足跡,經查證也較2015年下降超過五成。這一切,全有賴於每一位同仁的日常投入,堅持選擇一種永續的生活方式。 

我們也希望可以影響更多人一起努力,於是我們主動伸出手協助社區打造美好家園,從各式各樣的環境維護與講座、清潔防疫回收、修補紗窗、簡易水電修繕,到親子DIY、故事屋、節慶活動等,都是我們同仁社區服務的範疇,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股傳遞共好精神的無形使命。 

每一個行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永續使命,金融業可以透過放款融資的引導功能,協助客戶一步步實踐減排;製造業可以加強減排領域的創新研發,提升自家產品與客戶使用的減排效率;甚至是滿足各種生活需求的減排發想,如以植物為基礎的健康飲食、減少食物浪費和過度消費、減少冷暖氣使用、改採遠距工作、汽車共享等,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定義的「永續小尖兵」。 

四月天高溫飆破30度C、農作物歉收機率大幅上升、未知疫病隨時可能蔓延…,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等待?或是我們還需要等待什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拯救自己、拯救人類、拯救地球,就從現在開始!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