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養雞教我的管理心法
歲末年終,是時候盤點自身的足與不足,自省之餘,也想對今年發燒新聞留下些隻字片語。2023的年度代表字剛剛出爐,第一名是「缺」、緊追在後的是「蛋」,表示「缺蛋」是今年頭號民生大事,同時折損了台灣首位農業部長。
而筆者年輕時候曾在養雞場工作,所以對相關新聞都會多看上幾眼;一日,無意間發現某「台灣蛋雞產蛋率僅52%,遠低於國際平均」的新聞標題,不禁心中一凜:「我50多年前負責照顧的雞舍,產蛋率可以破七成啊……。」
顯然,50年過去了,台灣蛋雞產業不進反退,蛋雞數量雖然超過4300萬隻,卻因為產蛋率僅約五成出頭,尚不足於支應2300萬人的日常需求,孰令致之?
坊間媒體已有諸多採訪調查,揭露許多可能原因,包含產業升級緩慢、產銷制度落後等,但筆者以為最關鍵的癥結在於——對蛋雞不好。
據報導,台灣八成以上的養雞場,仍採取傳統格子籠的飼養方式,試想母雞大半輩子,都必須傾斜站在比A4大一點的空間內吃飯、喝水、睡覺,怎麼可能生得出足夠數量的優質雞蛋?產蛋率不好,雞農直覺增加飼養數量,但飼養方式未變,自然無法提升產蛋率,只好再多養雞隻因應,如此不斷惡性循環。
回想起我那些日理萬「雞」的日子,很有遠見的老闆教會我很多事,體悟出不少經營管理心法,適用於現代企業也毫不違和,例如:
首先,要「取個好名字」——養雞場名為「愛雞園」,意即善待母雞;
然後,得「名符其實」——全體工作人員都對母雞很好;
搭配「權責分明」——一人負責一個雞舍(一萬隻雞);
同時,「目標清楚」——每天7000顆蛋(產蛋率約七成);
不時要「危機處理」——如發現病死雞,要立即處理、避免擴散;
「善於激勵」——努力清理雞糞、維護清潔的員工可獲額外獎金。
這些林林總總的親身實踐,可以歸納出一個重點:由於企業是法人,無法親自服務客戶或製造產品,必須透過所屬同仁完成,所以,經營企業首重善待同仁,積極建構一個提供就業安全與成長的環境,讓同仁們不僅無後顧之憂,還能不斷成就自我,才有可能帶來超乎預期的產值或績效。
倘若只是短視近利追求結果,不關心如何從源頭做起,不免會落得像台灣蛋雞產業一樣的景況,半世紀如一日停滯不前,最終也恐將遭時代淘汰。
從養雞到經營企業,甚至是教養子女、維繫家庭,其根本道理差異並不大,所謂「一理通,萬理徹」,把握住核心真理,就會知道路在哪裡、自己在做什麼,也不會無端內耗、停停走走,浪費寶貴時間與心力,一切明明白白、豁然開朗,謹以此祝福各位讀者們來年都能順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