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遠見華人 菁英論壇》一種「減碳」,各自表述

2024-02-27
《遠見華人》/菁英論壇

一種「減碳」,各自表述

一開春,先向讀者們拜個晚年,祝福大家龍年行大運! 

2024年,對台灣企業來說,最大的挑戰與機會無疑還是:ESG狂潮來襲下的節能減碳規範。去年底,除了COP28首次達成「逐步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國際共識,台灣政府也在「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策略綱領下,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推動碳權交易,並在今年針對排碳大戶收取碳費,研擬開徵碳稅。更別提,來自跨國供應鏈不斷升級的減碳要求,素來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企業,壓力欲小不易,只會愈來愈大。 

持平而論,在政府法規出爐前,已不乏有正視ESG、認真節能減碳的企業,其每年投入的減碳成本顯然遠超過未來繳交的年度碳費水準;對他們來說,減碳不僅是符合國際趨勢,更是企業公民責任的展現。 

不過,對那些供應鏈要求不高,卻被強制繳納碳費的企業來說,會不會產生「既然都繳(碳)費了,就不用認真減碳」的副作用?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碳費」是將外部成本內部化,若是明顯低於自行減碳的投入成本,實不如繳錢了事,別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找麻煩搞節能減碳;更極端的說法則像是贖罪券。如果有一家工廠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繳交碳費前也許還會大張旗鼓支持環保團體,做做表面功夫,繳了碳費之後,除了繼續排放,說不定索性省下各種贊助費用。還有另外一種可能,企業自願投入減碳,卻不甘成本增加、降低利潤,希望抬高終端零售價,於是陸續浮現「綠色通膨」的耳語巷議。以筆者身處的不動產業為例,撇開鄉村地區不談,打造一棟位於都會區的鑽石級綠建築,的確會增加成本,但不可能等比例反應在房價上;因為都會區房價成本結構中,土地取得價格占比奇高(且居高不下),隨節能減碳衍生的相關費用其實影響不是很大。 

企業倫理與永續思潮,缺一不可

換言之,即便「節能減碳」已成為現今人們不得不然的生活方式,依然不免出現上述「一種『減碳』,各自表述」的現象,意即企業看似依法繳納碳費(稅),卻難以斷言其真心節能減碳。無怪乎,筆者很常在各種社交場合被問及:「你們如何神機妙算,才能在ESGCSR上做得這麼早、又這麼好?」 

「從前根本不知道CSRESG等名詞,不過是堅持創業初衷——獲取適當利潤並兼顧客戶、同仁、股東、社會、環境、供應商等各方權益,才能長久經營事業,因此發展出『企業倫理』概念——以企業為主體,針對各利害關係人從事合宜行為、建立適當關係,而後續的各種實踐作法,竟與時下永續思潮不謀而合,足證企業倫理與永續思潮實為一體兩面,前者是中心思想,後者則形諸於外,兩者缺一不可。」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