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遠見華人 菁英論壇》企業本分

2024-08-30
《遠見華人》/菁英論壇

包含環境、社會與治理三重基線平衡的ESG(或說永續)已是全球顯學,對企業來說,實踐ESG/永續相關作為主要有兩股驅力,一是來自政府強制法規及供應鏈客戶要求的外在推力,另一則是企業自發性的內生動力。前者屬於一體適用的最低要求,後者才有機會激發個別企業在所屬領域的永續創造。 

而內生動力也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企業本身的經營理念,另一則是來自消費者的行動與期許。很多時候,後者對於企業行為的影響力遠大於前者。 

由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與iSURVEY東方線上合作,連續第三年發表「台灣消費者永續指數報告」,一探台灣消費者在永續領域的真實面貌。今年的調查結果發現,台灣消費者的ESG/永續認知除持續攀升外,不分年齡、不分地區已全面進入高原期。 

負責這一次調查的信義書院執行長暨政大企管系特聘教授別蓮蒂解析,台灣消費者的環保意識與永續消費,歷經過去一段時間的物價明顯上漲,並未因此下滑、與去年表現持平,表示台灣消費者已逐漸內化ESG/永續等概念成為生活習慣,也開始認為這些永續作為屬於企業本分,從「(企業)有合乎規定就很好了」,明顯轉變為「(企業)合乎規定有這麼難嗎?」  

換言之,大多數的台灣消費者認為,妥善管理廢棄物、培育並照顧員工身心健康、公開誠實揭露營運資訊、保護生物多樣性、積極節能減碳因應氣候變遷、制定性別平等政策、協助弱勢族群等面向,都是企業「應該做(好)的事」,也比較願意、甚至多付點錢購買ESG表現良好企業的商品或服務。 

企業乘上永續列車,找到自身立足之處

再細究E、S、G個別層面,環境(E)領域的節能減碳已成全民共識,想必是與近年來酷暑、嚴寒、全球天災頻傳有關,消費者希望企業可以從降低汙染開始做起,逐漸擴展到減少浪費,再到保護生態;社會(S)領域,消費者相當重視企業是否重視員工福利,希望企業可以由內而外,先照顧好直接利害關係人,再推己及人關心社會弱勢;而在治理(G)領域,消費者對企業在公司治理上的表現較不敏感,可能是由於相關知識的專業與技術含量較高,消費者多半認為由主管機關(金管會)負責監理即可。 

別蓮蒂教授總結,扣除物價因素影響後,可發現台灣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持續上升,以年輕世代認知度最高,而年長世代消費力較強,若將「永續」視為一種以理念為基礎的強大市場區隔,再搭配健康與實惠,毫無疑問能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與肯定。 

連續三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永續」消費趨勢已沛然莫之能禦,祝福所有企業都能乘上這班永續列車,並在列車上找到自身立足之處。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