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有條來自花蓮的地方新聞,教人很是動容!
一名小五李姓男童,為了完成人生第一個願望─捐髮助人(捐給癌症希望基金會製作假髮),花了5年時間、留了約40公分的及腰長髮,蓄髮期間自然是冷嘲熱諷、閒言閒語不斷,但他依舊不改其志、千萬人吾往矣。
不過6歲的垂髫之年,從母親處習得「為善最樂」的初衷,情願忍受近2,000個日子的訕笑嘲弄,只為幫助素不相識的癌症病患,如此純粹利他的行為動機,足以帶來「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的巨大滿足。
不禁想起,前幾年風靡一時「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手法。贊成者指稱:隨著台灣整體生活水準的顯著提升,過去「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傳統觀念,應導入與時俱進的全新思維;孩子不能總是衣食無虞、生活無缺,透過體驗身無長物、了解何謂一無所有,才能知足惜福、感恩謝天,培養屢敗屢戰的抗壓性,勇於面對日後接踵而來的人生試煉。
但「窮」資源可以,更重要的是「富」理想。因物質匱乏的努力不懈,短期效率高、速度快、結果佳,卻容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精魂氣力有時盡」;相形之下,因追求理想的堅定不移,也許時而黯淡、時而神傷,卻總是能一步一腳印、走過人生低谷,擁有「此夢綿綿無絕期」的能量與毅力。
一如花蓮李小弟般的「非典型富有」!
同樣概念自然也適用於職場。網路上流傳甚廣的砌磚工人故事:有3個辛苦的砌磚工人,當有人問他們為何忙碌時?第1個工人說:他在砌磚頭。第2個工人說:他在砌一面牆。第3個工人則說:他在蓋一座神聖大教堂。
一模一樣的乏味工作,對3位工人的價值與高度截然不同;可以想見,其熱情、投入與成效,必將呈現出雲泥之別的明顯差異。
為何是砌磚工人?可能與20世紀初的管理學大師、動作研究(Motion Research)之父─弗蘭克.吉爾布雷思(Frank Bunker Gilbreth)有關。吉爾布雷思天資優異,曾通過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入學考試,但因家境貧寒、無法入學,17歲時從一個砌磚學徒的基層工作開始做起。
往後的日子裡,對吉爾布雷思來說,砌磚不再只是砌磚。他開始分析砌磚動作與工作效率間的交互關係,並據此改良工作模式、發明專利設計以縮短砌磚速度,使每個工人每小時的單位砌磚數,由120塊增加到350塊,效率飆升近3倍。
吉爾布雷思不僅因表現卓越屢獲晉升,隨後也創建自己的事業,不斷擴充事業版圖,從建築承包業到建築諮詢業一應俱全;功成名就後,秉持著一股從砌磚發軔、對管理科學的熱忱與興趣,毅然決然放棄收入頗豐的建築業,改行投入「管理工程」的相關研究,進而深刻影響了近代管理思想的發展與範疇。
生命不該只有錢的顏色、氣息與味道。
因匱乏、競爭或激勵所導致的爆發力十足,來得快、去得也快,再怎麼居安思危、戰鬥欲望滿格的鰻魚,也不可能永遠處於警戒狀態;也許如賈伯斯所言:「只有相信你做的是偉大的工作,你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只有熱愛你的工作,你才能做出偉大的工作」,類似一種「非典型富有」的不變信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將幸福漣漪一圈圈擴散出去,才是人生在世的真正意義與永恆價值。
(作者為信義房屋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