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3季,美國次級房貸動盪蔓延,投資人對衍生性金融商品價值開始存疑,致流動性風暴不斷擴大;2008年9月14日,雷曼兄弟(當時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提出破產申請,美國銀行宣布收購美林證券(當時世界最大券商之一),引爆全球股災,經濟大衰退席捲各國,至今仍未完全恢復元氣。
為積極止血,全球央行破天荒聯手祭出貨幣政策大實驗,提供無上限、無時效、無條件的寬鬆銀根。近2,000個日子來,美國聯準會(Fed)付出資產負債表膨脹約四倍的代價(從8,000億到近4兆美元),好不容易在去年底宣布量化寬鬆政策(QE)開始減碼。
這期間,「一個世界,冷熱兩極」的現象令人詫異。
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在2009年景氣觸底之際,先進國家經濟整體衰退3.4%;新興市場仍成長2.6%。先進國家由於消費需求疲弱、通縮態勢明顯,過去五年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多低於2%;新興市場則因游資充沛,同時期物價漲幅皆高於5%,飽受通膨之苦。影響所及,歐、美、日等國利率水準皆趨近於零,巴西、印度、中國大陸等地利率動輒在6%到8%高水位。
對此,中外媒體不時剖析,歷經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分裂、重整,再收斂(convergence),最終會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事實證明是向中道靠攏!
IMF最新預測,在美國「再工業化」帶領下,已開發國家今年平均可望成長2%;開發中國家則在中國大陸「調結構」與美國QE減碼影響下,整體成長約5.1%,雙方差距縮小,預料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的雙引擎動力,將有助世界經濟穩定復甦。
台灣呢?「一個台灣,兩個世界」是否收斂?何時收斂?又該如何收斂?
台灣面貌向來多變,但變與不變間,潛藏不少社會風險。例如在經濟層面,資本主義最大流弊─貧富差距顯已積重難返,經濟愈蓬勃發展,「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全球化程度愈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由貿易力道愈強,城鄉差距愈大、資源分配愈不均。
人心也逐漸起了化學變化,相信「人在做,天在看」的在地攤商,奉行「舉頭三尺有神明」的經營圭臬;但立志成大業、賺大錢的貪婪業者,卻暗自背棄原本苦幹實幹的台灣牛精神,誤入見利忘義的歧途曲巷,漸行漸遠、終至鑄成大錯。
政治層面的兩極發展更明顯。自2000年政黨首次輪替後,有心政客極度操弄族群/省籍情結,掩蓋原本謙謙君子、里仁為美的台灣風格,加上媒體推波助瀾,使鏡頭前台灣充滿暴戾之氣、民意沸騰,成了人人喊打喊殺的「憤怒之島」。
但其實,街頭巷尾的隱性台灣,散發出華人社會特有的溫良恭儉讓氣質,從大陸媒體盛讚的「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先後來台體驗民情的大陸知名作家韓寒、李丞鵬,陸續發表「太平洋的風」(韓)、「看的見的台灣」(李)、「台灣的主人」(李)等作品,透過他人眼睛看台灣,處處是你、我再熟悉不過的福爾摩沙。
還有在社會層面。有別於先前世代的物資匱乏、篳路藍縷,不少年輕一輩追求浮光掠影式的內心體驗與日常享受;但自由民主精神的深化與社會不公結構的擴大,同時滋養一股「以天下為己任」的公民力量崛起,關注公共議題、援助弱勢團體/個人,為推動社會進步善盡一己之力。
明代小說家羅貫中曾云:「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如同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經濟情勢由兩極走向中道,願我們也能早日迎來台灣社會的收斂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