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經濟日報》專欄:迎向台灣經濟2.0

2014-03-26
經濟日報/A04版/名家觀點

名家觀點╱迎向台灣經濟2.0
【經濟日報╱周俊吉】
2014.03.26 03:01 am
 
甲午年開年以來,飽受嚴寒之苦的人們,好不容易迎來春風拂面的喜悅,世界景氣也總算露出風暴遠離的曙光初現,世界銀行(WB)、國際貨幣基金(IMF)等,陸續上修今年全球經濟表現;究其主因是受惠於已開發國家復甦力道加速,可望有效拉抬整體成長幅度。台灣官方也預估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2.82%,高於去年的2.19%。
這裡所謂的「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主要是指美國。由於頁岩油(Oil Shale)開採技術大幅突破,具體降低能源/原料成本,加上歐巴馬政府傾全力端出政策牛肉,積極吸引製造業回流並扶植新興產業,引發一波全球供應鏈布局大調整的「再工業化」革命。這一連串舉措用意,不僅只為重振傳統製造業、增加就業機會,顯然還欲透過發展新能源/材料帶動投資,建立一套節能環保、效率產出又高的全新工業化體系,引領全球資本再度聚首美國,為其開啟重返強國榮光的世代新頁。
眾所周知,以台灣身為一介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國際經貿定位,出口榮枯向為我經濟命脈。按理,雖然美國僅為台灣第三大出口國(第一大為中國+香港、第二大為東協六國),但因前兩大出口地區多為製造中介國,其最終消費市場仍以美國為主,故美國經濟表現一旦趨穩,身為其關係長久且密切貿易夥伴的台灣,應有走出悶經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翻轉契機。
實則不然。美國這一波力圖「再工業化」的進化革命,象徵台灣產業以代工見長的黃金歲月徹底結束,代工經濟的喪鐘已然響起。
從最淺顯的成本分析可知:即便美國勞工(假設同等技術含量)成本明顯高於台灣,但土地、機器/設備、能源/原料、籌資等其他營運成本卻可能遠低於台灣;再加上鄰近最終消費市場的距離優勢,美國「再崛起」對台灣的影響弊多於利,因為彼此間的上下游供應鏈關係,很可能就此質變為競爭敵對局面。
不過,危機通常會帶來轉機。如果朝野各界能夠正視美國「再工業化」的根本意涵,銳意改革、積極轉型、致力創新,仍可營造出台灣經濟進階2.0版的關鍵拐點。
認清現實處境後,更要徐圖正道前進。筆者試圖援引管理大師麥克‧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的競爭策略理論簡析如下:
一是低成本。原指透過嚴格控制成本,提高營運效率,並追求規模經濟效應,造成進入障礙、擴大市占率,以期取得價格控制權,進一步壓低成本。若欲導入未來規劃,則宜以企業倫理/企業社會責任(CSR)概念,提升各利害關係人彼此信任強度,建立台灣品牌的無價商譽,才能有效因應瞬息萬變的商業競爭,並具體降低無謂浪費的營運/稽核成本。
二是創造差異化。原指提供差異化的公司產品/服務,創造獨一無二的競爭利基,如品牌、特殊設計、專利科技、客戶服務或經銷通路。若適用於國家層次,則建議本於既有基礎下,輔導企業朝向「產業文創化」發展,打造出獨樹一幟的品牌文化/行銷邏輯,才能有機會醞釀出與時俱進的經營能量,在商場紅海中立於不敗之地。
讓我們拋開「亞洲四小龍到底還存不存在」的懷舊論戰,戮力投入台灣「經濟轉骨工程」,此時不行,更待何時?!  (作者是信義房屋董事長)
 

甲午年開年以來,飽受嚴寒之苦的人們,好不容易迎來春風拂面的喜悅,世界景氣也總算露出風暴遠離的曙光初現,世界銀行(WB)、國際貨幣基金(IMF)等,陸續上修今年全球經濟表現;究其主因是受惠於已開發國家復甦力道加速,可望有效拉抬整體成長幅度。台灣官方也預估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2.82%,高於去年的2.19%。


這裡所謂的「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主要是指美國。由於頁岩油(Oil Shale)開採技術大幅突破,具體降低能源/原料成本,加上歐巴馬政府傾全力端出政策牛肉,積極吸引製造業回流並扶植新興產業,引發一波全球供應鏈布局大調整的「再工業化」革命。這一連串舉措用意,不僅只為重振傳統製造業、增加就業機會,顯然還欲透過發展新能源/材料帶動投資,建立一套節能環保、效率產出又高的全新工業化體系,引領全球資本再度聚首美國,為其開啟重返強國榮光的世代新頁。


眾所周知,以台灣身為一介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國際經貿定位,出口榮枯向為我經濟命脈。按理,雖然美國僅為台灣第三大出口國(第一大為中國+香港、第二大為東協六國),但因前兩大出口地區多為製造中介國,其最終消費市場仍以美國為主,故美國經濟表現一旦趨穩,身為其關係長久且密切貿易夥伴的台灣,應有走出悶經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翻轉契機。


實則不然。美國這一波力圖「再工業化」的進化革命,象徵台灣產業以代工見長的黃金歲月徹底結束,代工經濟的喪鐘已然響起。


從最淺顯的成本分析可知:即便美國勞工(假設同等技術含量)成本明顯高於台灣,但土地、機器/設備、能源/原料、籌資等其他營運成本卻可能遠低於台灣;再加上鄰近最終消費市場的距離優勢,美國「再崛起」對台灣的影響弊多於利,因為彼此間的上下游供應鏈關係,很可能就此質變為競爭敵對局面。


不過,危機通常會帶來轉機。如果朝野各界能夠正視美國「再工業化」的根本意涵,銳意改革、積極轉型、致力創新,仍可營造出台灣經濟進階2.0版的關鍵拐點。


認清現實處境後,更要徐圖正道前進。筆者試圖援引管理大師麥克‧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的競爭策略理論簡析如下:
一是低成本。原指透過嚴格控制成本,提高營運效率,並追求規模經濟效應,造成進入障礙、擴大市占率,以期取得價格控制權,進一步壓低成本。若欲導入未來規劃,則宜以企業倫理/企業社會責任(CSR)概念,提升各利害關係人彼此信任強度,建立台灣品牌的無價商譽,才能有效因應瞬息萬變的商業競爭,並具體降低無謂浪費的營運/稽核成本。


二是創造差異化。原指提供差異化的公司產品/服務,創造獨一無二的競爭利基,如品牌、特殊設計、專利科技、客戶服務或經銷通路。若適用於國家層次,則建議本於既有基礎下,輔導企業朝向「產業文創化」發展,打造出獨樹一幟的品牌文化/行銷邏輯,才能有機會醞釀出與時俱進的經營能量,在商場紅海中立於不敗之地。


讓我們拋開「亞洲四小龍到底還存不存在」的懷舊論戰,戮力投入台灣「經濟轉骨工程」,此時不行,更待何時?!  (作者是信義房屋董事長)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