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CSR之風日盛
文 / 周俊吉.台北
任何組織/系統至少會存在一個瓶頸或限制,否則按理就會有無限產出;如同荷馬史詩中的希臘第一勇士阿基里斯(Achilleus)一般,刀槍不入、所向披靡,全身上下唯一的致命弱點是腳踝,最後遭敵軍射中腳踝身亡。
所幸組織不是阿基里斯,不會一箭就斃命,只要能夠找出關鍵瓶頸/打破系統限制,就有可能強化組織效率、提升系統產出,如何找到這「最弱一環」、找到後如何轉變、未來改造目標…,這是由以色列學者高德拉特(Eli Goldratt)從物理學引入管理領域,所發展出的「限制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
誠如你、我所見,台灣盛極一時的代工經濟,確實已走到不得不改弦更張的階段,連續三年的經濟成長率低於世界平均值、國家資源高度集中的科技業毛利率不斷下滑…等,力圖振作的品牌廠商卻又多半出師不利,要如何力挽狂瀾、東山再起?考驗著許多經營者與領導人的智慧。
筆者管見認為,企業倫理/企業社會責任(CSR)是鬆綁台灣企業發展瓶頸的關鍵因素。唯有導入兼顧各利害關係人權益的永續觀念,企業才能從短視膚淺的紅海中掙脫出來,進階悠遊在生機盎然的藍海之中。
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其實是一體兩面。前者是指企業跟顧客、股東、同仁、供應商、社會大眾,甚至是自然環境間的合宜行為、適當關係。而釐清這些關係後,企業對這些群體的所作所為,就是「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衡量標的/操作型定義。
相關概念近年來已陸續獲得社會各界共識,也逐步由個別企業實踐邁向法規制度的統一建立,並擴及各利害關係人面向,如立法院研擬「企業社會責任專法」,積極保障消費者權益(客戶);中華公司治理協會推出「進階版公司治理制度評量」認證(股東);金管會計畫編纂「高薪指數」(員工);銀行公會通過放款參考「赤道原則」(自然環境)等。
只願這承載著CSR種子的春風徐來,真能為台灣企業帶來結構轉型的全新契機,才有機會喜迎改頭換面後的重返榮光。
(本文同步刊載於《遠見雜誌》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