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工商時報》專欄:史諾登的選擇

2014-05-28
工商時報/A06版/政經八百

近年來,社群網路的快速崛起與驚人影響力,造成全世界翻天覆地的重大變化!舉凡阿拉伯之春、南美洲抗爭(如巴西、委內瑞拉)、烏克蘭革命,乃至於台灣太陽花學運,都能看到社群網路無役不與、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這些大勢所趨的種種現象顯示,人人都可以在數位匯流大河中,留下改寫歷史的點點痕跡。
 
但若干亙古難移的信仰理念,即便歷經光陰荏苒、不同載具傳播,依舊能夠歷久彌新、恆常不衰。上月中,201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得獎名單出爐:由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與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藉由「吹哨者」-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所提供的機密檔案,進而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全球偵監活動,共同榮獲頭號大獎-公共服務新聞獎。
史諾登何許人也?他在爆料美國機密《稜鏡計畫》(PRISM)、聲名大噪前,是一名年僅卅歲的美國國安局系統管理員,工作地點在風光明媚的夏威夷,日子過得舒適且安逸。
去年5月間,史諾登突然一聲不響飛往香港,向媒體公開指控,美國政府多年來追蹤全球至少上億支手機位置,以每天近50億筆資料的速度建立龐大資料庫,更直接從微軟、Google、臉書、Skype、YouTube等大型網路公司伺服器上,蒐集上千萬民眾、跨國企業、甚至外國領袖的通聯資料。
顯然史諾登的理智與情感日復一日,在「政府不應侵犯人民隱私」與「現在的生活沒啥不好」中相互拉扯;直到有一日,他的容忍線喀嚓一聲被踩斷,世人從而了解全球最反對成為「老大哥」的美國政府,在虛擬世界中、網路人權上的所作所為。
毫無意外,史諾登遭到美國與英國政府通緝,並指控他犯下間諜與竊盜等刑事罪名,幾經波折、史諾登輾轉逃到莫斯科,目前受到俄羅斯政府庇護一年。迥異於政府看法,普立茲委員會大力讚揚華郵與衛報美國分社,積極報導史諾登事件,進一步激發攸關國家安全與公眾隱私議題的廣泛辯論。
史諾登到底意欲如何?是想藉由打擊美國政府威信揚名全球?是因工作情緒波動挾怨報復?還是單純看不慣國家機器行止?至今真相仍未徹底釐清;唯一確定的是,史諾登已為了洩漏國家機密一事,付出淪為國際人球、有家歸不得的沉重代價。
也因此,筆者並沒有神化史諾登的意圖,但我浪漫地以為,史氏此舉可能多少懷有「利他」成分,為了維護神聖不可侵犯的天賦人權,他斷然犧牲令人欽羨的工作、女友、生活,獨力對抗龐然大物的官僚組織,決定選擇出亡異邦、自我禁錮的方式了度餘生。從簡單的倫理學理分析,利他的原始動機可概分為兩種:一是互惠利他,透過利他的方法或手段,達到實現自我利益的終極目標。例如,為保障群體發展與數量,為數眾多的工蜂,會在食物匱乏時,忍受飢餓哺育幼蜂;若遇掠食者襲擊,會奮不顧身保護蜂后與其他同伴。屬於靈長類的猿猴,也會自發性撫養/照料意外失親的幼獸。
二是純粹利他,一種不追求任何客觀回報的個體利他行為。就像印度聖雄甘地(Gandhi)多次從事不合作運動時的從容不迫;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我有一個夢」的慷慨激昂;南非前總統曼德拉(Mandela)實踐種族和解的終生職志;還有在軟禁中見力量的緬甸民主鬥士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
從而,我們得以理解,人類長久主宰世界的根本關鍵;一如耳畔傳來依稀可辦的低吟聲:「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有仁義禮智;仁義禮智,見於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近年來,社群網路的快速崛起與驚人影響力,造成全世界翻天覆地的重大變化!舉凡阿拉伯之春、南美洲抗爭(如巴西、委內瑞拉)、烏克蘭革命,乃至於台灣太陽花學運,都能看到社群網路無役不與、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這些大勢所趨的種種現象顯示,人人都可以在數位匯流大河中,留下改寫歷史的點點痕跡。 

 

但若干亙古難移的信仰理念,即便歷經光陰荏苒、不同載具傳播,依舊能夠歷久彌新、恆常不衰。上月中,201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得獎名單出爐:由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與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藉由「吹哨者」-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所提供的機密檔案,進而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全球偵監活動,共同榮獲頭號大獎-公共服務新聞獎。史諾登何許人也?他在爆料美國機密《稜鏡計畫》(PRISM)、聲名大噪前,是一名年僅卅歲的美國國安局系統管理員,工作地點在風光明媚的夏威夷,日子過得舒適且安逸。

 

去年5月間,史諾登突然一聲不響飛往香港,向媒體公開指控,美國政府多年來追蹤全球至少上億支手機位置,以每天近50億筆資料的速度建立龐大資料庫,更直接從微軟、Google、臉書、Skype、YouTube等大型網路公司伺服器上,蒐集上千萬民眾、跨國企業、甚至外國領袖的通聯資料。顯然史諾登的理智與情感日復一日,在「政府不應侵犯人民隱私」與「現在的生活沒啥不好」中相互拉扯;直到有一日,他的容忍線喀嚓一聲被踩斷,世人從而了解全球最反對成為「老大哥」的美國政府,在虛擬世界中、網路人權上的所作所為。

 

毫無意外,史諾登遭到美國與英國政府通緝,並指控他犯下間諜與竊盜等刑事罪名,幾經波折、史諾登輾轉逃到莫斯科,目前受到俄羅斯政府庇護一年。迥異於政府看法,普立茲委員會大力讚揚華郵與衛報美國分社,積極報導史諾登事件,進一步激發攸關國家安全與公眾隱私議題的廣泛辯論。史諾登到底意欲如何?是想藉由打擊美國政府威信揚名全球?是因工作情緒波動挾怨報復?還是單純看不慣國家機器行止?至今真相仍未徹底釐清;唯一確定的是,史諾登已為了洩漏國家機密一事,付出淪為國際人球、有家歸不得的沉重代價。

 

也因此,筆者並沒有神化史諾登的意圖,但我浪漫地以為,史氏此舉可能多少懷有「利他」成分,為了維護神聖不可侵犯的天賦人權,他斷然犧牲令人欽羨的工作、女友、生活,獨力對抗龐然大物的官僚組織,決定選擇出亡異邦、自我禁錮的方式了度餘生。從簡單的倫理學理分析,利他的原始動機可概分為兩種:一是互惠利他,透過利他的方法或手段,達到實現自我利益的終極目標。例如,為保障群體發展與數量,為數眾多的工蜂,會在食物匱乏時,忍受飢餓哺育幼蜂;若遇掠食者襲擊,會奮不顧身保護蜂后與其他同伴。屬於靈長類的猿猴,也會自發性撫養/照料意外失親的幼獸。

 

二是純粹利他,一種不追求任何客觀回報的個體利他行為。就像印度聖雄甘地(Gandhi)多次從事不合作運動時的從容不迫;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我有一個夢」的慷慨激昂;南非前總統曼德拉(Mandela)實踐種族和解的終生職志;還有在軟禁中見力量的緬甸民主鬥士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從而,我們得以理解,人類長久主宰世界的根本關鍵;一如耳畔傳來依稀可辦的低吟聲:「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有仁義禮智;仁義禮智,見於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