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夏天,感情一向親密的內人與小兒子,從尼泊爾轉機回台灣時,突然一言不合、吵了起來。原來是兒子想在明年考上大學後,申請休學一年,再回到尼泊爾的高山村落擔任志工;但媽媽對當地的艱困環境,特別是極度欠缺醫療資源的情況感到餘悸猶存,不同意他二度以身犯險。
小兒子的志工經驗十分豐富,今年的志工地點在尼泊爾最西北邊的荒山野嶺,一個距離首都加得滿都得轉機兩次、步行3天才能抵達的山中村庄──Yalbang。在3000公尺的高山上,遠離家人朋友陪伴著地兒童,從3、4歲的小小孩到16、7歲的青少年,擔任他們為期一個月的英文與音樂老師。
據我事後觀察,兒子在這段期間內,從一個不識人間愁苦的高中生,蛻變成一個深刻體會處於窮鄉僻壤,凡事堅忍刻苦的尼泊爾志工。不僅加倍領悟「受人點滴,湧泉以報」的道理外,更在知足常樂的純樸笑容圍繞下,登世界屋脊而小天下的自然險峻中,開始學習與自己對話,了解自己的長處與不足,透過接受與給予的雙向反饋過程,親身印證了教學相長與樂於付出的力量。
兒子在離別前夕,收到了3、40封來自學生的感謝信,歪歪斜斜的字跡中,滿是感激和期待再會的衷心懇求。因此,他希望能為喜瑪拉雅朋友們做點事,打算在距離Yalbang步行約4到5小時、一個叫做Kermi的地方,為目前還在Yalbang入學等候名單上的200個學生,募款蓋一間簡易校舍,讓所有人都能實現求學的願望,這是他堅持明年還要再回去的原因。
人人都會經歷長短不一的暑往寒來,若想細究這一生成功與否?幸福與否?值得與否?箇中關鍵就在於「需要」與「被需要」。需要是一種索取,被需要是一種奉獻,人類社會之所以能享有今日的繁榮文明,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奉獻者遠多於索取者。
就算哪天你不在了,人們也會滿心懷念地說:「有你真好」! (作者為信義房屋董事長)